-
1997年,康師傅推出福滿多系列產品,零售價格0.5元,在國內銷售是紅極一時,一時間,大江南北到處都是福氣多多、滿意多多,在此之前,國內的平價面只有華豐三鮮一支獨秀,1999年年初,康師傅推出超級福滿多系列產品,創(chuàng)造國內第一支售價1元的產品,之后華豐推出華豐2000,曾經在諸多區(qū)域兩支產品打得異常火熱,而到了2007年,華豐2000早已不見蹤影,國內的中平價面市場競爭異常激烈。中價面自2003年后諸多品牌崛起,如華龍日清的今野拉面,白象的大骨面、牛面,錦豐的味之家系列,斯美特的思圓系列,與超福相比來看,量價比優(yōu)于超福,同時在口味上也不輸于超福,統一也早就推出了好勁道系列,但是銷量也是差強人意。
目前在北方的農村市場很難看到福滿多的蹤影,福滿多的下鄉(xiāng)行專案曾經也推廣得很成功,至今在西南、華東、華南都是優(yōu)勢品牌,但在北方后來為什么又失去了農村市場呢,是自己的產品力的太弱了?網絡不夠健全?自己的業(yè)務團隊不如競爭對手呢?還是客戶經營的問題呢?
康師傅于05年成立了福滿多公司,專門經營中平價面和干脆面,試圖把康師傅和福滿多這兩只產品分開經營,經營團隊和通路都分開;福滿多公司成立后,公司的管理體制按照原有康師傅的管理體制去執(zhí)行,銷售人員是原有的康師傅銷售人員為班底加上新招募的人員,進軍農村市場,而且還收購了在北方地區(qū)大名鼎鼎的一宛香,但是在農村市場的經營可以說是不盡人意?祹煾档漠a品品質不會比華龍和白象等其他產品品質差,產品成本也不會比其他競爭對手的成本高,人員的專業(yè)素質也高,成本大家都差不多,但公司在成立不到2年就康師傅合并了。
從上面我們分析來看問題主要出在3個方面,
1、 產品:康師傅一直致力于高價面的經營,對于中平價面的經營相對重視得不夠,福滿多系列從上市以來一直只有福滿多和超級福滿多這2個系列,產品的口味也不夠豐富,中平價面雖然推出了好滋味和購入了一宛香,但是好滋味也只是在城區(qū)經營;其他國內的企業(yè),如華龍、白象不斷在中平價面上推出新的系列,口味也非常多,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加的口味需求;
我們首先從產品上來比較:
從產品分析來看,量大不能作為特點,而其他品牌的口味豐富,還有骨類這一新的品類訴求,可以說福滿多的產品和品牌已經老化;而其他跟進的對手也在不斷樹立自己的品牌;
2、我們把福滿多與諸多品牌進行綜合項目的比較,來發(fā)現其他的問題!
從上表來看,在幾個項目各有各的優(yōu)勢,福滿多的成本優(yōu)勢上與其他產品應該相差不大。
1)通路利潤的問題:
康師傅的經銷商靠幾只通路產品維護通路,經營康師傅的利潤可以說是很微薄,早在通路精耕的開始,康師傅就把經銷商的利潤定為不超過0.5元,但是其品牌的知名度很高,經銷商比較看重康師傅的通路帶動效益,并不看重其真正能給客戶帶來多少利潤。而康師傅的系列產品在3、4級市場的銷量都不大,只是單一配送康師傅產品的話則無法生存,銷量小因而無法配送下鄉(xiāng)。福滿多在農村市場的知名度也不高,如果前期對于市場的投入不夠,銷量不高,則經銷商的配送成本無法分攤,故福滿多無法下到鄉(xiāng)鎮(zhèn)這一級市場。而且其他品牌都有0.5元的低價面產品,在很多區(qū)域,必須要靠低價面帶動農村通路的鋪貨。
舉例:西北地區(qū)的三、四級市場人口少,消費水平相對較低,重點在經營鄉(xiāng)鎮(zhèn)通路,經銷商最關心的是利潤,批發(fā)客戶最關心的也是利潤,康師傅給每個客戶只有0.5元/箱的利潤,客戶如何有經營積極性,鄉(xiāng)鎮(zhèn)往往比較遠,客戶拉一車400箱貨,就算當天全部賣完,客戶只就200元毛利,去掉人員工資,配送費用,客戶一天才賺50~100元,一個月才賺1500~3000元,但是客戶每天都能賣400箱嗎?肯定不行,那樣客戶還有經營積極性嗎?
這樣經銷商就會把康師傅和別的產品一起下鄉(xiāng)去銷售,分攤費用,這樣長期一樣,客戶就會把康師傅做為副品牌去經營,只是以產品互補的概念去經營,經營積極性也就降下來了,客戶在當初經營康師傅,毛利低還愿意經營,為的就是康師傅品牌知名度高,通路好鋪貨,做為帶路產品去經營,但自己其他高毛利的產品形成穩(wěn)定的基礎銷量,客戶就會因利潤導向,將經營重點轉向其他產品!
2) 銷售人員經營思路的問題.
康師傅是行業(yè)內的黃鋪軍校,培養(yǎng)了大批的人才;康師傅的銷售人員因受正規(guī)的業(yè)務教育,在每次鋪貨或引單都有自己的鋪貨線路,市場基本都是康師傅的銷售人員在做,客戶只負責配送,這樣操作城區(qū)市場的確是沒有問題,但是操作農村市場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了;三、四級市場容量較小,康師傅公司會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精耕嗎?肯定不會。沒有銷售人員去幫助經銷商,就算有銷售人員也是當地的助理業(yè)代,但助理業(yè)代的管理上一般都存在較大問題,人員在經銷商處辦公,基本都是聽經銷商的,或是只知道為經銷商服務,客戶怎么說,他們就怎么做,這樣的助理業(yè)代配了很多,表面上看福滿多比其他競爭對手的人力多,但是效果卻不好。
從上一張對比表還可以看到:康師傅的業(yè)務和其他廠家的業(yè)務區(qū)別在那里,其他廠家的業(yè)務都是野戰(zhàn)軍,沒有什么套路,屬于散打部隊,對客戶都很霸氣,很會“忽悠”客戶,也擅長給客戶壓貨,然后再想辦法分流;客戶一直在廠家的壓迫下生存,客戶的壓力一直都很大,當庫存壓力大時,廠家給點促銷費用,客戶馬上就可以分流到二批,二批再向終端分流,鋪貨率自然就提高了。而且華龍、白象的業(yè)務對于經銷商的掌控力很強,善于利用公司給的政策來激勵客戶完成任務,并適時根據通路的庫存狀況安排靈活的促銷來搶占二批的庫存,業(yè)務的操作空間很大。
康師傅有完善的市場管理制度,要求客戶嚴格按照價盤出貨,新品也不例外;而其他廠家的客戶在新品上市時,通常會采用高價高促的方式,市場價盤高開低走,客戶有利潤,通路也有利潤,這就有利于產品的推動;
綜合來看,福滿多不能下鄉(xiāng),有其必然原因,我們認為還是要回到營銷基本點,4P+1P,即產品、價格、通路、促銷,加上人員,從5P上找原因,才能徹底解決下鄉(xiāng)的問題。具體推廣策略見下篇。
艾春明,臺資企業(yè)從事快銷品生產、銷售管理、企劃工作10年,民營企業(yè)工作3年,有豐富的生產管理、業(yè)務管理、通路規(guī)劃經驗,希望與廣大愛好營銷的朋友多多交流。聯系電話: 13572992096,電子郵件: aaccmm@263.net,郭三斌,現為安徽新錦豐集團華東大區(qū)企劃經理,電話:13305670080